一切從消費者開始
紡織品供應鏈中的纖維選擇,最終取決於消費者對產品的偏好。品牌與零售商在店內陳列的服裝或居家用品,如果無法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意願,商品終究賣不出去。有效的產品需求,才能帶動供應鏈、紡織成衣廠,乃至纖維供應商,無論是天然纖維供應商例如棉花,或是供應聚酯等合成纖維。
影響著紡織纖維需求的變數,可區分為長期經濟 (包括新技術)、人口趨勢,以及消費者偏好的變化。
人口與個人平均收入增加時是長期推動服務和產品 (如紡織品) 需求的主要因素。雖然全球人口成長率趨緩,但實際數目仍在增加,預計未來十年將增加大約 7 億人。加上國內生產總值 的預測年均成長率為 2.4%,未來十年的年度纖維需求預計可增加 2800 萬噸 (2017 年全球纖維供需報告,PCI Wood Mackenzie)。
時尚趨勢
在這些預測增加的需求,棉花所佔的比例主要取決於消費者對纖維的偏好,而這又回歸到設計、功能、舒適度、保養、永續性及相對價格等變數。這些需求的激增、復甦等,都反映出時尚趨勢在棉花或合成纖維之間消費量的改變。
雖然棉花數十年來的市占率不如合成纖維 (主要為聚酯纖維和人造絲),但仍長年受到全球消費者喜愛。美國國際棉花協會 (CCI) 和美國棉花公司 (Cotton Incorporated) 二十多年來定期進行「全球生活型態調查」,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棉花的偏好十分穩定,因為相較於其他纖維商品,棉花具有「更舒適」及「最柔軟」等優勢。與合成纖維衣物相比,全球消費者也認為棉花「最可靠」、「最值得信賴」且「持久耐用」。基於消費者的高度偏好,再加上設計、功能和產品保養等條件滿足消費者需求,棉花就能擁有優異的競爭力。
棉花的永續發展深得人心
在漸受重視的「永續發展」及「環境友善」層面,全球消費者長久以對棉花讚譽有加,持續評比為最符合永續理念的纖維。最新調查顯示,90% 的受訪者認為棉花對環境很安全,而認同聚酯纖維的只有 45%。近年的環境監測結果指出,淡水與海洋環境的合成「微纖維」不斷增加,污染海產及水源,因此消費者更重視購買不同纖維衣物是否符合永續發展。最新「全球生活型態調查」資料顯示,重視纖維的消費者,全球有 84% 認為微纖維污染是紡織品對環境最大的威脅。大部分的微纖維污染來自合成纖維衣物的加工和清洗。棉花和其他天然纖維在水環境中分解較快,聚酯纖維卻需要 125 年以上,在陸地上甚至更久。隨著品牌和消費者逐漸關注微纖維污染和舊衣處理問題,研究證據也充分顯示棉花較為環保。
產品價格仍是首要考量
雖然設計、顏色、性能、保養難易度和永續性都攸關消費者服裝購買的決策,但產品價格始終是首要考量之一;儘管棉花產品普遍具有競爭力,但通常並非最便宜。棉花是天然纖維,供應會受到全球各種因素影響,包括生長時天候條件、競爭作物的相對經濟效益等。反之,聚酯纖維 (大規模石化加工的副產品) 價格往往不會大幅波動。過去 25 年來,中國聚酯纖維的產能大幅提升,目前佔據全球產量 70% 以上。以目前的需求量來看,中國估計有 40% 聚酯纖維的生產量是生產過剩,導致價格低於生產成本。市場多以低價的人造聚酯纖維,特別影響棉花和羊毛等天然纖維的競爭性。
維持棉花競爭力
人口數和整體經濟成長是消費者需求的基礎。然而,如同全球市場上其他競爭產品,最終的購買決定權在消費者手中。雖然聚酯纖維生產過剩,使棉製的服裝和居家用品面臨一些挑戰,但對於消費者而言,在舒適性、可靠性和可信賴度等其他購買決策因素上,棉花仍保有良好的競爭力。在永續發展方面,全球微纖維污染的全面影響日趨惡化,消費者對棉花的評價是最符合環保的纖維,一定會增加。有鑑於聚酯和其他合成纖維的生產、保養難易度、產品最終處置等實際成本,無論是消費者、產品設計者或採購決策者,應該都會考慮這些因素去選擇棉製品調整合理的零售價格。
更多有關「全球生活型態調查」、纖維經濟、纖維永續性的詳細資訊,請聯絡當地 COTTON USA 代表 (https://cottonusa.org/staff)。